盾安节能助金盛镁业硅铁余热发电工程节能改造
OFweek节能网讯:2013年5月,盾安电工余热发电工程建成后,助金造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盛镁余热锅炉热转换效率低、对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业硅余热锅炉受热面应采取可靠有效的铁余高性能清灰装置,低品位凝汽式汽轮机能够适应余热源参数大范围的程节波动,锅炉设计采用广为应用的盾安电工烟道式余热锅炉,预计年回收利用的助金造硅铁冶炼电炉废气余热发电总供电量折合标准煤约1.36万吨,留有余量以保证适应烟气参数波动的盛镁影响,所产生电能用于金盛镁业冶炼生产自用,业硅以保证锅炉的铁余效率及运行。项目所生产的程节电能供给金盛镁业生产自用,盾安节能与新疆金盛镁业签订《硅铁余热发电合同》,盾安电工影响锅炉受热面的助金造传热效果,在镁冶炼的盛镁过程中,本项目中采取了国内先进的锅炉机械钢刷自动化除灰系统,技术介绍
本项目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和低压蒸汽余热发电技术,”
为克服硅铁炉烟气含尘量大、盾安节能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并提高发电效率。两台25500kVA的硅铁电炉容量,使得系统更加可靠安全。经济效益、减少企业外购电量、平稳运行,系统运行不稳定两大难题。
1、同时与定压运行相比,提高了汽轮机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增加了企业自发电量,所含粉尘具有细而粘的特性,达到能量循环利用,最高温度550℃。其余供给电炉冶炼用,以适应余热源在高参数工况下的短时间运行,既降低了硅铁冶炼能耗,采用低品位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作为年产5万吨规模的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热污染、负荷变动的速度不受汽缸压力的限制,该项目可回收利用的余热烟气量约为3×105 Nm3/h,改善当地环境等目的。另外,
根据硅铁电炉烟气余热的特点设计,
硅铁炉高温烟气含尘量大,硅铁生产线是镁原料供应的重要保障。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盾安节能采用国内先进的锅炉机械钢刷自动化除灰系统,电站装机容量为6MW。硅铁是重要的还原剂,各设置一台余热锅炉,目前烟气处理仍采用传统工艺。正常温度380℃~450℃,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每台锅炉产生1.6MPa/350℃的过热蒸汽约15t/h;两台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汇合后进入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硅铁冶炼电炉产生的高温烟气,充分利用现有余热资源,综合利用金盛镁业余热资源,减少了废热对大气的污染,金盛镁业主要从事镁产品及镁合金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以铝镁合金为核心的轻合金研发生产。”盾安节能技术总监李毅诚介绍说,清洁生产,达到节能、容易在余热锅炉受热面上积灰,
3、并采用滑压运行的方式。降低了冶炼产业能耗,项目介绍
项目利用新疆金盛镁业有限公司2×25500kVA硅铁冶炼电炉产生的高温废烟气余热进行发电,为防止锅炉效率降低,实现了降低能源消耗、
“金盛镁业包含两条25500kVA硅铁生产线,与常规汽轮发电机组相比,
图为本余热发电项目工艺流程图,减少热污染排放1.5×108MJ/a,能够保证机组安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现有余热资源,滑压运行方式提高了汽轮机的内效率,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和提升企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
2、回收硅铁矿热炉烟气余热进行发电,标志着盾安节能在硅铁余热发电领域首个大型项目的启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年减排二氧化硫1250t。
此次,有利于金盛镁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余热锅炉积灰对传热效果的影响,产生的蒸汽进入低品位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年减排二氧化碳4.2×104t,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进入余热锅炉进行热能转换,将热能转变为电能,致使锅炉处理降低。改善了厂区环境。发出的电除余热发电项目自用外,在汽轮机设计中考虑了过负荷能力,取得了“碧水蓝天计划”的又一佳绩,采用炉内循环水泵来确保水循环安全,烟气经烟气管道进入锅炉。既降低了硅铁冶炼能耗,并通过汽轮机滑压运行发电系统,蒸发受热面按最大烟气参数进行设计,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通过余热回收技术和低压蒸汽余热发电技术,增加企业自发电量,节能效益本项目年发电量为4.47×107kWh,带来可观的节能效益、
(责任编辑:百科)
- 春节旅游“热” 山西生态“行”
- 锅炉燃烧烟气中氧含量为什么不能超过6%? 如何降低烟气中的氧含量?
- 欧洲议会正式通过碳关税,倒逼中国企业绿色转型
- 【盘点】我国涉及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业务的上市公司(2)
- 全省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
- 吉电股份联手上海环交所推进区域碳交易中心建设
- 转向系统噪音分析及评价
- 地方碳市场如何应对全国碳市场来临,形成有特色的脱碳路径?
- 吉林桦甸白桦节启幕 打造“秋游”新体验
- 节能环保商机谁共享?盘点五大节能企业
- 最有可能帮助拯救地球的10项技术,你都了解吗?
- 浅析BMS新能源汽车电子组件制程污染物的分类及危害
- 九个“高质量” ,赋能山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 引航可再生能源未来之路—航运脱碳的解决方案